2006年1月18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版:浙江潮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新农村怎么建众委员敞怀谈
  本报讯 昨天上午,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”专题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,无线话筒成了与会政协委员们的“抢手货”。农民科技培训、农村教育和城乡一体化医疗卫生保障,成为委员们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词。
  “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让农民兄弟富起来,致富就离不开教育和科技。”来自浙江大学的政协委员傅衍拿起话筒就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。他认为,大专院校等科研单位要多研究一些农村题材,让科技深入农村。同时,院校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也可以提前介入,并通过在农村设立科技站等方式,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的教育体系,“让我们的大学离农村更近一点”。
  “对,只要农民兄弟口袋鼓了,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就会一帆风顺!”好不容易“抢”到话筒的政协委员郑根龙显然有备而来。他边说边从桌子底下掏出了几罐包装一新的腌萝卜:“这是我们兰溪一个村的土特产,通过科学技术,将每户农民都会做的农家土菜变成了能进大商场的商品。”他觉得,我省新农村建设中,科研单位应该加大对大众农产品深加工的研究开发,“让农民朋友在自家门口就有钱赚,而不是跑到外面去打工”。
  “对舟山来说,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‘新渔村’。”来自舟山的政协委员郭剑彪认为,新农村建设应该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。“我们可以先在一个村搞试点,让周围的村民看到新农村的好处,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。”
  来自嵊州的政协委员周谢东接过话茬说:“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,就要靠教育,注重农民的思想建设。”他觉得,新农村里的村民应该有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,而且,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各种职业技术的培训。同时,周谢东认为农村医疗卫生的建设也十分重要,让农民们在自家门口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。
  本报记者 曹志男/文